查看原文
其他

5分钟检测和免疫证书,真的是美国的黑科技吗?| 袁岚峰

袁岚峰 风云之声 2021-06-17

      


关注风云之声

提升思维层次



导读


以前中国弱的时候,许多人老指望着掏出一招杀手锏,让别人不敢轻视。这是一种弱者的思维方式。没想到,这种弱者的思维方式这么快就转移到美国那边了,真是一种时代的喜剧!

注:风云之声内容可以通过语音播放啦!读者们可下载讯飞有声APP,听公众号,查找“风云之声”,即可在线收听~


不久前,许多人赞叹,美国推出了5分钟就能检测新冠病毒的仪器。最近,许多人又听说,美国在考虑基于快速检测,给已经感染过病毒、有了免疫力的人颁发“免疫证书”,让这些人恢复自由生活。这些黑科技是不是反映了美国的强大实力呢?

实际上,对此的基本回答是:快速检测并不是什么黑科技,中国早就有了。免疫证书也不是个靠谱的主意,想依靠这个复工,风险非常大。

下面,我们来解释一下。

2020年3月3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记者会上亲自带货,展示了一款叫做ID NOW的检测仪,号称5分钟出结果。搞笑的是,他在演示时把仪器放倒了川普站台,美国“5分钟出结果”的神器真的厉害?)。

△视频来源:参考消息
无论如何,这总是个好东西。不过,许多人把它当成了黑科技,顺带又对中国冷嘲热讽一番,这就错了。

 

典型的朋友圈语言


实际上,ID NOW的正式宣传是,最低需要5分钟。就像超市促销说“低至一折”,可你进去就会发现,大多数都是原价或八、九折的商品,一折的少之又少。

专家指出,ID NOW的各个步骤相加,大约需要21分钟。说明书上的示意图显示,整个过程需要23分钟。两种算法结果相近,都远远超过5分钟川普站台,美国“5分钟出结果”的神器真的厉害?)。


此外,检测时间越短,灵敏度就越低。也就是说病毒含量要相当高才能检出,这就会漏掉很多患者。

还有,跟ID NOW检测时间差不多的仪器中国早就有了,专家举了江苏奇天、优思达和仁度生物的三个例子川普站台,美国“5分钟出结果”的神器真的厉害?)。如果你觉得这就算神器,那中国早就一堆了。说到底,检测并不是高门槛的技术,主要国家基本上都会。


 

中国疾病预防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与江苏奇天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新冠病毒核酸等温扩增快速检测试剂盒


下面,我们来解读免疫证书。

前面说的那些仪器,检测的都是核酸,取的样本是拭子,即从呼吸道取样。还有另一种检测方式,取的样是血液,检测的是抗体。

这两种检测方式的区别是,核酸检测的是你当前带不带病毒,抗体检测的是你是不是被病毒感染过,当前是不是有抗体。免疫证书的想法是,如果一个人被感染过,又痊愈了,那么他体内就有抗体,以后就不会再得病了。所以可以给他发个证书,他就可以恢复正常生活了,国家可以靠这些有免疫证书的人恢复经济。

听起来很妙,对不对?许多人已经在为中国担忧了:如果其他国家都通过免疫证书恢复了正常生活,只有中国人还没有免疫力,那中国岂不变成了最危险的?

但实际上,这一招有许多漏洞。让我们一一数来。

首先,有抗体的人不一定有免疫力。

4月17日,山东大学与济南市传染病医院的团队在医学预印本平台MedRxiv(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4.13.20040980v1)发布了一篇文章,标题叫做《新冠病毒非重症患者中病毒与抗体反应的长期并存》(Long-term Co-existence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with Antibody Response in Non-sever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Patients)。

 

《新冠病毒非重症患者中病毒与抗体反应的长期并存》


他们发现,新冠病毒可以在已经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患者体内长期存在,有人甚至长达36天。这说明有抗体的人不一定能快速清除病毒,也说明有抗体的康复者仍然可能二次感染。

新冠病毒可以在已经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患者体内长期存在,有人甚至长达36天

然后,感染者不一定会产生抗体。

同样是上面这篇文章,发现一个病例,在46天内都一直没有产生特异性抗体,最后在先天免疫的作用下核酸转阴了。

有患者在46天内都一直没有产生特异性抗体

4月6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与复旦大学的团队在MedRxiv发布了一篇文章(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3.30.20047365v1),标题叫做《新冠病毒在康复患者群体中的中和抗体反应及其可能的影响》(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s to SARS-CoV-2 in a COVID-19 recovered patient cohort and their implications)。

 

《新冠病毒在康复患者群体中的中和抗体反应及其可能的影响》

他们收集了175位康复者的血浆,发现有52个人即30%的抗体水平很低,其中有10个人即5.7%的抗体水平低到测不出来。

 

有52个人即30%的抗体水平很低

 

有10个人即5.7%的抗体水平低到测不出来

这些研究表明,感染不一定会产生抗体,有抗体不一定有保护作用。你说这个病毒是不是太难对付了?!

第三,即使产生了免疫力,能持续多长也是个问题。

在群体免疫和免疫证书的背后,一个隐含的假设是只要感染一次,你就终身免疫了。但实际上,现在没人知道新冠病毒的抗体免疫力能持续多长。

一些参照是,SARS的免疫力可以持续三年左右,另几种引发流感的冠状病毒的免疫力持续时间要短得多。新冠病毒跟SARS病毒的基因相似度是79.5%,因此免疫持续时间大概比较接近,可能是几年(为什么现在开始发放“免疫护照”还为时过早?|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无论如何,这跟终身免疫差得太远。

第四,检测的准确度也是大问题。

评估测试的准确度,有两个关键指标:灵敏度(sensitivity)和特异度(specificity)。灵敏度是对感染者确实测得阳性的概率,特异度是对非感染者确实测得阴性的概率。

这两个指标越高越好,但它们之间存在矛盾,一个高了另一个就会低。提高灵敏度,意味着它会跟任何抗体都发生反应,这就降低了特异度。而提高特异度,意味着抗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就会被认为不是目标,这就降低了灵敏度。

灵敏度和特异度如果达到95%,就已经非常高了,很不容易实现。90%就被认为在临床上有用,而80%至85%被认为在流行病学上有用。至于很多人听说的美国打算大范围使用的家庭测试套件,那比例就更低了。

一般人想不到的是,即使准确度达到95%,仍然会造成巨大的误差(为什么现在开始发放“免疫护照”还为时过早?|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假设你检测了100万人,其中感染者有5万人。如果检测完全准确,那么你应该颁发5万张免疫证书。而如果测试具有95%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那么结果会是什么呢?

非感染者有95万人,其中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有95 * 95% = 90.25万人,检测结果为阳性即假阳性的有95 * 5% = 4.75万人。感染者有5万人,其中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有5 * 95% = 4.75万人,检测结果为阴性即假阴性的有5 * 5% = 0.25万人。

四种情况的表格(单位:万人)

最终,你会给4.75 * 2 = 9.5万人颁发免疫证书,但其中一半人是假阳性,根本没有免疫力!如果就这样复工,那么大量的假阳性会导致病毒迅速传播。本来是为了恢复经济,到那时经济就更完蛋了。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自从疫情在发达国家暴发以来,许多人对这些国家、尤其是美国有一种迷信,总是觉得这些国家会拿出一件黑科技来,一下子搞定。

例如美国部署两艘医疗船,这些人立刻就脑补成10艘,还说一艘医疗船就顶得上一个火神山医院,美国的疫情立刻就扑灭了。其实,美国总共就两艘医疗船,而且医疗船不能用于治疗空气传播的传染病,只能收纳一些普通病人。所以很多人嘲讽说,多出来的那8艘是部署在朋友圈的。

 

部署在朋友圈的美国医疗船
让谁羞愧:美国十艘医疗舰起锚,180座野战医院一夜建成 | 后沙

对于5分钟检测和免疫证书的迷信,只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延伸而已。这些人不明白,战胜疫情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的是像中国这样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各个方面都发挥主观能动性,堵上漏洞。检测、治疗、疫苗、居家隔离、方舱医院、大数据、人工智能,以至每一位送快递、送外卖的骑手,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战疫科技检阅,现在走来的是科大方队 | 袁岚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阻断炎症风暴的研究进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记者:我们关注到有媒体报道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展的研究表明托珠单抗这种药物有望阻断新冠肺炎的炎症风暴,请问这方面有什么最新进展?谢谢。(国务院发布会再提中科大救治方案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周琪院士介绍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发现治疗炎症因子风暴“免疫治疗”方案的过程

 

科大附一院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风险评估系统(https://www.ttq.so/html/2019nCov/index.html

 

在科大附一院南区,影像科医生正在使用新冠肺炎影像辅助诊断平台


 

襄阳市中心医院主治医生胥莉使用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医疗辅助系统“讯录”


《央视新闻》报道智医助理电话机器人(与时间赛跑:我们让A.I.赋能武汉

以前中国弱的时候,许多人老指望着掏出一招杀手锏,让别人不敢轻视。这是一种弱者的思维方式。没想到,这种弱者的思维方式这么快就转移到美国那边了,真是一种时代的喜剧!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账号“科技袁人”。打好总体战,用科学的方法战胜疫情,恢复生产,才是我们的正道。


扩展阅读
战疫科技检阅,现在走来的是科大方队 | 袁岚峰
为什么现在开始发放“免疫护照”还为时过早?|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背景简介:袁岚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长,“科技袁人”节目主讲人,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入选“典赞·2018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微博@中科大胡不归,知乎@袁岚峰(https://www.zhihu.com/people/yuan-lan-feng-8)。

责任编辑杨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